【從評論想想教養】
當我們帶著孩子響應二手義賣、捐二手書的活動,別忘了這正是最重要的身教時刻:我們到底選擇『不要』的東西給別人?還是選擇自己珍視的物品與人分享?
看似同樣的動作,卻有截然不同的意義。
這是一種與他人分享的練習,無法分享的孩子只會永遠覺得自己擁有的不夠,不自覺地斤斤計較只怕以後失去更多。
這更是尊重他人的表現,因為沒有發自內心的仁慈和體貼,是無法察覺接受者的心情和感受的。
❝事實的真相是:大部分被捐出的不是「捨不得丟的好書」,而是「不知道該不該丟掉的書」、「自己不喜歡的舊書」甚至是應該回收的類書籍。
透過目前的捐書機制,我們忽略了偏鄉孩子一樣有識別文本的能力、一樣有辨認好書的品味。同樣的主題,一本好書能讓孩子產生興趣,也能讓孩子感到乏味無趣。別讓捐二手書成為滿足自己「環保惡行」的活動,想替偏鄉弱勢孩子的教育盡一份心力,我們可以有更尊重、更負責任的做法。❞